程序员面试攻略 —— 工作选择
这篇文章是自己在面试准备中,参照他人经验以及自身总结经历的随笔。
希望读者在看完全文后,也能留下你们的经验。我万分荣幸能收到你们的消息。
如果能从这里学到点东西,记得请我喝杯☕☕☕~
—— MinRam
想做什么不重要,能做什么才重要
- 高薪不稳定 vs 低薪稳定,应该怎么选?
- 程序员 35 岁容易被淘汰?
- 考公务员?回家当老师?
职业生涯的起初,第一份工作真的很重要,第一份工作往往能够确定今后的职业生涯。这个时候,你要明白一个道理:想做什么不重要,能做什么才重要。
那还不如问问自己:
- 我能做什么?
- 为了你想要的,你需要放弃什么?
- 如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?
对于跳槽的同学,应该优先满足自己跳槽的动力。
第一:看城市
每座城市都有它的特点。而这些特点如果不是生活在那里的人,根本也感受不到。最关键的就是吃喝住行,就办公城市而言,需要考虑出行、房租、下班生活等特点。
从短期目标看: 需要考虑上班的出行方便(公共交通,打车),租房成本以及日常生活的开支水平。
从长期目标看: 需要考虑是否适合定居(房价,房源和地方政策);
对于大城市来说,工作方面基本完爆小城市,高速发展,薪资高,升职和跳槽也多,适合刚应届出来十年黄金期的同学。适合在这里打造自己的初期人脉基础,找到自己直通道合的人。
但也带来租房成本和日常开支高的代价,以及可能成为一枚干电池。
除此之外,有一个隐藏的优势是:从大城市后续容易转入小城市(比如回老家)。
第二:选行业
谁也没法预测行业明天会不会被制裁,我们能做的只是选择天花板高的行业,提前排除一些夕阳行业:教培等。
2020 年互联网教育突飞猛进,就像去年选了教育的以为进入了红利期,谁能想到今年直接大量裁员,对应届生来说可能就容易被影响。第一份工作还没来得及上手,就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。
时至今日,互联网的红利期已经过了大半,去一家初创公司拿期权,公司飞速发展,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性越来越小。
第三:选公司
选大公司,所有的资源都在向大公司倾斜,优秀的人、成熟的机制、更成熟的业务。未来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,中小公司越来越难,而大公司越来越有头部优势。相对于应届生,能去大厂,就尽量不要去中小型公司;
大平台决定了与你工作的人,大概率从能力和素质上都是比较厉害的人,跟着这样的人在一起工作,确实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,提升更快。
选公司中选团队也很重要。有没有好的创始人,有没有大佬,一般优秀的人都是互相吸引的。一个好的团队就算领导他跳槽了,也是会想着如何带着你的。
第四、怎么选创业公司的Offer?
当下的互联网创业市场鱼龙混杂,泥沙俱下。不光职场人难选,投资人也难选。部分看眼力,部分靠人品。人品暂且不论,所以就练练眼力吧。
1. 怎么选团队
团队至关重要。事情都要靠人做出来,有人,才能磨出好的方向和模式,有人,才能拿到像样的投资。如果人不行,那么即使再有钱,模式再好,做败也是迟早的事情。就像当初的打车市场,上海的大黄蜂和北京的摇摇招车,都曾是这个领域的重要参与者,但因为团队的问题,很快推出了历史舞台。
团队选择首先要看创始人。C轮之前的公司,创始人对于公司的重要性超过8成,是荣辱成败系于一身的存在。选择要点如下:
(1)传统行业出身的创始人通常不选
互联网的玩法和传统行业差别太大,你等创始人自己转过身来,公司早就黄了。
(2)想趁着创业浪潮起把哄的创始人不选
很多人如果能拿到20-30万的稳定年薪,甚至更多,就不会愿意出来创业,而真正达到百万年薪还愿意出来创业的,才是真正的赢家。一般而言,因为拿不到50万年薪而跑出来创业的,是互联网的Loser,你如果跟着这样的创始人,结果不言自明。
(3)投资人兼创始人的通常不选
很简单,不全情投入,不会成功。
(4)有过连续创业经历的加分,即使之前的创业并不成功
一则他有着过人的勇气和定力,二则之前的失败会让他少走弯路,你跟着他,自己的试错成本会小。如果是之前有过成功创业经历的创始人,那就更好了。
(5)有过大公司背景的创始人可以谨慎加分
他之前的人脉、资源训练都是创业的重要条件,当然眼高手低的也有。但总的来讲利大于弊。
(6)有情怀的创始人加分
互联网创业,还是需要一点情怀的,需要有一点改变世界的勇气。只为名和利而创业,通常坚持不下去。当然情怀这东西不能当饭吃,有情怀,还要有实现情怀的脚踏实地。那么如何判断创始人的情怀?你可以看一下创始人在关键利益点上的选择。什么是关键利益点?了解一下公司的期权池,了解一下公司的股权结构,了解一下老板自己实际拿多少工资,在B轮之前有没有套现,老板自己有没有往里面投了像样的钱,等等。
(7)当然,团队中除了创始人,还可以看看有没有大牛
有大牛在,也能从侧面说明老板的魅力和实力。不知道谁是大牛?那就看看他的背景,和圈子里的朋友或者猎头打听打听。
2. 怎么选资本
(1)一线VC投的优先。
红杉、经纬、IDG、软银等等。大的VC钱多,资源多,旗下投资的公司多,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资源互补和互通,存活和成事的概率相对大些;如果不了解这个,你需要补补课。
(2)有大粗腿可抱的优先,BAT。
(3)估值高的优先,在细分领域做到第一的优先。
(4)投后管理做的好的优先。
(5)煤老板或传统土豪投的互联网项目一定要谨慎。
他们的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相距太远。可谓步步掣肘,时时牵制。
(6)独角兽可根据情况而定。
不少独角兽已经和大公司没有区别了,如美团、小米、滴滴,所以我们一般不再把它们归类为创业公司。
(7)融到钱多的优先。
这个好理解,不过现在投资圈忽悠的太多,人民币数额说成美元的有,虚吹2,3倍的有,几次融资说成一次的有。总之,擦亮眼睛。
3. 选择哪一阶段,A轮,B轮,还是C轮
不同的投资轮次代表了企业的发展阶段。通常来说,轮次越靠后,意味着模式越成熟,风险越小,离上市也越近。当然,你加入的晚,期权收益也会下降。一般而言,假如天使轮的公司是不明智的,这样的公司一切都不明朗,变数太多,不过如果是合伙创业,另当别论。
对于互联网模式来说,A、B、C轮的核心任务不同,估值侧重点也不太一样。
A轮一般是要跑通产品闭环,建立基本模式的逻辑;B轮则要在闭环建立的基础上,快速增加用户数、订单数、交易额、下载量、日活量、UGC量等核心指标;C轮通常就要建立商业模式,进行商业变现的实践了。
所以大致的概括就是:A轮打基础,B轮跑规模,C轮见真章。
重模式需要的投资多,周期长,因此投资轮次也多。轻模式对资本的需求相对低,过了C轮还看不清前景的就要谨慎选择了,警惕变成僵尸企业。候选人选择不同轮次的企业加入,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。比如生活压力大,供房供车,现金流不能断,那意味着风险承受程度不高,猎头不建议这些人去创业早期的公司;又比如你是玩大数据和分布式的,A轮公司恐怕没有太多用武之地;你是玩商业产品的,B轮末或C轮以后的公司会更适合你,等等。
4. 怎么选商业模式
商业模式这种东西太多,变量很大,很难讲清楚。在这里只能提供一些大致的标准。
(1)模式必须实际解决痛点。
比如滴滴,痛点切的很直接,就是大中城市出行难的问题;又比如团购,C端痛点切的还可以,就是价格和便利,但B端痛点就很难说了,牺牲利润的方式得来的大部分是价格敏感的顾客,一旦价格优势不再,立刻鸟兽散,形不成有效回头客流。除非做成全产业链平台,否则团购业务单独规模盈利的可能性很渺茫。
(2)巨头深度介入的领域就算了。
(3)被实践屡次证明不可行的模式也就不要蹚浑水了,比如职业化社交。
(4)传统公司办的互联网分支就算了。
(5)模式太大太空,动不动就说要建平台的慎选。
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,除非技术上有重大突破,否则平台型的模式很难做起来了。即使有这种机会,也是从一个细分领域慢慢摸索出来。一上来就说要建入口级、平台级模式的,要么是忽悠,要么是梦游,你可以给他鼓鼓掌,然后拍屁股离开。
(6)一段时间无数公司、无数投资人蜂拥而上的模式要慎选
大公司 & 小公司?
互联网公司年轻化,一般而言,35岁是一个门槛,假如你年过30,之前从没有过大公司经历,就不要去了,工作两三年就已经是高龄了,后面留给你的变现时间和机会太少了。没有大企业经历是很多人的心结,就像没有名校背景一样,很多人都想圆梦。但问题是30岁是干事的黄金时段,你如果只是解决个标签的问题,那太得不偿失了。而且只是顶个大公司的光环,你后面的路未必就一定好走。
假如你本科毕业之后两年内接到大公司的邀请,那不妨抓住机会去历练。大公司的好处不言而喻,能人多,平台大,视野广,流程和方法严谨,你能学到的和看到的还是会很多的。这种严格的训练对于职场人今后的职业生涯很有价值。在该长本事的时候长本事,在该变现的时候变现,阶段和目标的错位只会打乱你正常的职场节奏。
如果你一心想稳定,又不是风险偏好型选手,那么有大公司的Offer就去吧。创业公司的工作状态会违背你一心求稳的初衷。
想着混圈子、结人脉的可以多考虑大公司,平台大,周围牛人多,资源吸附效较好。
现在大公司或者小公司在福利待遇上差距很小,小公司为了留人甚至会开出更高的薪水,差别在于期权。大公司的期权变现相对稳妥,但增值不大,不会对你的生活水平产生实质性的影响。小公司的期权风险较高,但万一你人品好,拿个大几百万也是常事。个中利弊,自己权衡。
几年前,从大公司出来往小公司跳的人总担心万一创业失败,回大公司的路也就被堵死了。但这几年,创业已成常态,大公司为了保持自己体系的创新活力,也会比较欢迎那些有过创业经历的候选人。所以现在的人才流动是双向的,没人会因为一段或几段小公司的经历而低看你,关键还是你自己的能力如何。
大公司做事萧规曹随的多,按部就班的多。如果你壮志未酬,想实现抱负,还是应该去小公司历练。在业务和体系成熟的大公司,任何人的成就感都不会太强。